26

嘉龄在何方?

嘉龄在何方?

嘉龄在何方?

报上的寻人启事,已经刊登了整整半个月,嘉龄仍然音讯全无。纪远向各方面打听,找寻曾和嘉龄来往过的朋友,甚至托警局代为査访,可是,嘉龄就像从地面隐没了,消失得无踪无影。纪远和可欣是不会放弃希望的,报上的启事继续刊登,査访也一直没有停止,但,耶诞节来了,阳历年也过了,嘉龄的踪迹依然杳无可寻。

连日来,纪远走在大街上,已经习惯性地要对年轻女性都多看几眼,或者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呢!他脑子里的嘉龄,依旧是十八九岁时的样子,所以,对十八九岁的少女,他就特别敏感一些。因此,这天,当公共汽车站上的一个少女不住地对他注视时,他就禁不住要心脏猛跳了。

但是,这绝不是嘉龄,这少女很年轻,大概不会超过二十岁,穿着一件朴素的黑大衣,怀里捧着一大沓书,不知是哪个大学里的学生,长得清秀文静,有一对很灵活的、似曾相识的眼睛。纪远暗中纳闷,这少女仿佛在哪儿见过,但,他出国这么多年,这是不可能的!他正想走开,那少女却突然开口了:

“纪大哥!你是纪大哥,对吗?”

纪远怔住了,接着,他就像发现新大陆般跳了起来,忘形地抓住了那少女的手腕。

“小辫子!是你吗?你长得这么大了,我都认不得了!”

“而且没有小辫子了!”小辫子摸摸自己烫得短短的头发,兴奋地笑着说,“你什么时候回国的?这么久一封信都不写来,我祖母一直记挂着你!”

“阿婆好吗?我起先太忙了,没时间写信,后来给你们写了信,也没收到回信。”

“我祖母已经去世三年了。”小辫子的笑容收敛了,“她死于肝硬化,在医院里住了半年。”

“噢。”纪远叹息了一声,拉住了小辫子的手臂,“我们找一个地方坐坐,谈一谈,好不好?你现在要去哪儿?”

“去上课,我在师大读书。既然碰到你,我今天就不去上课了。”在附近一家咖啡馆,他们坐了下来。要了两杯咖啡,他们彼此打量着对方。纪远回忆着当年那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实在有些不相信就是今天这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好一会儿,纪远才问:

“你还住在原来的地方吗?”

“不,”小辫子摇摇头,“早就不住在那儿了。我们的房子是违章建筑,后来都市计划,房子受命拆除,我们就连地都卖给了政府,现在,我们房子的地方已盖了一幢最豪华的观光旅社了。”

“你现在住在哪里?”

“和几个同学合租了一间房子,很小很挤,标准的冬冷夏热。”

“你的经济情形不好吗?”纪远关怀地问。

小辫子的脸微微红了一下。

“本来房子和地得到一笔钱,但是,祖母住医院的费用,和后来办丧事的费用付掉之后,就没有什么钱了。那时我还在读中学,苦撑了几年,考上师大,才算比较好些了。我现在,公费可以勉强够我用,等放了寒假,再找个家教的工作,就会好得多了。”

纪远深深地望着小辫子,沉思地用小匙搅着咖啡。小辫子微笑地抬起头来,说:

“谈谈你吧!纪大哥,你在国外怎么样?过得很不错吗?你的太太呢?有几个小宝宝?”

她的一连串问题使纪远失笑了,放下咖啡匙,他的脸正了正,恳切地说:

“帮你介绍一个工作,去不去?只要利用你课外的时间就行了,管膳宿,月薪五百元。”

“什么工作?”

“教四个小孩念书,三个小学一年级,一个小学二年级,两男两女。”

“你是说家庭教师?”

“是的,去不去?”

“这样的待遇似乎太优厚了,对我当然是求之不得,”小辫子犹豫着,“只是——这是什么家庭呢?为什么出这样高的待遇请家庭教师?”

纪远微笑着,含蓄而温和地望着面前的少女。

“是我家,教我的孩子。”

“噢,”小辫子惊异地张大眼睛,“纪大哥!”

“来吧!小辫子,”纪远鼓励地说,“我家的地方很大,空下好几间卧室没人住,而且,四个孩子也真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教教他们,可欣是最怕寂寞的,一定会欢迎你,如果你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保证你会生活得很快乐。”

小辫子垂下了眼帘,当她的睫毛再扬起来的时候,她的眼眶里已充满了泪,点点头,她轻声说:

“要请家庭教师是假的,给我找个安身的地方是真的,对吗,纪大哥?我还有什么好说的,我愿意去住。祖母死了以后,你不知道我多寂寞!而且,我相信祖母有知的话,她会赞成我去的。她一直那么喜欢你,说你像我那个被日本人征去当兵,一去不回的爸爸。当然,”她又加了句,“你的年龄只能当我的纪大哥。”

就这样,小辫子迁入了纪家,而且,立刻和可欣成了好友,又和孩子们建立了一份很良好的关系。七岁的真真始终有种反叛性,不大肯和人接近,小辫子融解了她。笑容逐渐涌现在真真和念念的面颊上,童稚的欢乐恢复了,何况,可欣又那样竭尽全力地去照顾这两个小女孩。小辫子热心地教他们念书,教他们游戏,教他们“爱”。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一个孩子还能“孤立”自己。于是,一天,真真主动地走到可欣面前,第一次喊她“妈妈”。把她的小手放在可欣的膝上,她用发现大新闻的口气说:

“妈妈,我知道怎么分别小威和小武了,小威的头发边上有一颗小痣。”

“真的吗?”可欣发生兴趣地问,故意不在意她所称呼的那声“妈妈”——她一直拒绝喊可欣作“妈妈”。

“真的,只有一点点大。”

“你怎么看到的呢?”

“我帮他梳头呀!他的头发总是乱七八糟的!”女孩子到底是女孩子,她已经要照应比她小的弟弟了。

孩子们交朋友是容易的,孩子们和大人的亲近也是容易的,没有几天,这个家庭已和洽得不能再和洽了,到处都有欢笑,到处都有温情,只是,嘉龄仍然不知流落何方。

快要过旧历年了,天气出奇地冷,接二连三来了几个寒流,又加上一直在下雨,气候坏到极点。这样的气候下出门旅行,似乎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但是,纪远却对这旅行抱着极大的兴趣和希望。他终于接到情报,说嘉龄在台中一家舞厅中化名献唱,他立即赶往台中,好在台中没有雨,可是,也冷得相当够受。

晚上,纪远来到了那家名叫蓝星的舞厅,这不是第一流的舞厅,布置得非常粗俗,暗沉沉的灯光,雾腾腾的空气,加上一些廉价的香水味,舞池里人影幢幢,不断地扭动旋转,音乐疯狂地响着,充满了世纪末的情调。他找了一个位子坐下,立刻有两个舞女舞到他面前来,他摇摇头,慢慢地燃上一支烟。

侍者走了过来,他叫了杯橘子水,对侍者轻轻讲了几句话,侍者狐疑地望着他,然后走开了。没多久,侍者陪着舞厅的经理过来了,纪远拉开身边的椅子,和那经理交换了一张名片。经理不解地问:

“你请我来有什么事吗?纪先生?”

“我来打听一个名叫银妮的歌女,听说她在这儿献唱。”

“是的,”经理微笑了,“你喜欢她?”

“她很受欢迎吗?”纪远答非所问。

“说实话,并不怎么受欢迎,”那经理坦白地说,“她很固执,爱唱的歌才唱,不爱唱的就不肯唱。她的年纪也大了点,现在,比她年纪轻,什么都肯唱的歌女很多……”经理咽住了,觉察到自己透露得太多了,“纪先生问她做什么?”

“她的真姓名叫什么?”

“她姓杜,我们就叫她银妮小姐。”经理说,“她是被高雄舞厅介绍来的,我们和她签了一年合同。”

“合同满了没有?”

“我知道了,”经理自作聪明地说,“你想请她去唱歌,是吗?合同还没满,钱倒都给她预支光了,我并不反对和她解除合同,只是她得先偿还欠的钱。”

“一共欠了多少?”

“大概一万元左右,要查一查才知道。”

纪远掏出了支票簿,说:

“你能去把她的合同和借据找出来吗?我要马上带她走,我希望没有什么牵缠。”

“呃,”经理呆住了,“那——那不大好办,她这样一走,临时没人接替……”

“在她借款之外,我另外赔偿你五千元,怎样?”

经理错愕地望着纪远,不知道这是哪儿跑来的“大头”。对于银妮,他们早就不满了,既不肯跟客人周旋,又不肯暴露色相,死死板板地唱她那几个“艺术歌曲”,天知道,到这儿来的客人还有什么艺术的?再加上她那份坏脾气,动不动就砸东西骂人。假若不是因为她欠了太多的钱,他们早就要请她走路了。现在,忽然从天上掉下来这样一个人,愿意为银妮清偿债务,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点了点头,他站起身来,基于江湖义气,他又踌躇着说了句:

“这位小姐并不是很好惹的,纪先生和她交情很深吗?”

“你放心吧!”纪远微笑地说。

经理进去了。这儿,纪远再燃上一支烟,望着舞池中的人影。一支舞曲结束,灯光忽然亮了起来,纪远本能地一震,嘉龄出来了!嘉龄,不管她化作任何名字,纪远依旧认得出来。她不再是往日的那个小女孩了,纪远带着沉痛的心情,望着她那张脂粉堆积着的脸庞。才二十八岁,应该也不会如此憔悴呀!脂粉掩饰不住她的苍白,那职业化的笑容里,每个笑痕中仿佛都挤得出泪水来。一件敞胸的黑色洋装裹着她,那裸露的肩头应该不胜寒冷,消瘦得可以看出骨骼。怪不得经理说她不受欢迎,青春似乎对她特别吝啬,那张当年焕发的脸庞已换上了疲倦和苍凉,看不出丝毫的光彩。对满座的客人机械化地点了个头,她开始唱一支《绿岛小夜曲》。她什么都变了,只有歌喉依然圆润动听,婉转轻柔。纪远不禁听得呆住了。

一曲既终,场子里响起几声疏疏落落的掌声,不给人赞美的感觉,倒带着点讽剌的意味。经理走到纪远的身边,把嘉龄的合同和借据交给他,说:

“她还要唱一支歌,让她唱完吧!”

纪远点了点头,大略地看看那些数据,就签了一张数字很可观的支票给经理,说:

“我希望不再有什么麻烦。”

“哦,当然,当然,纪老板。”经理一迭连声地答应,把纪远不知当做哪家新开夜总会的老板了。

嘉龄又开始唱起一支歌来,纪远忍不住地大大震动了一下,那是一支熟悉的歌,他第一次听到它是在杜家的客厅里,也是嘉龄唱出来的。那时杜宅宾客盈门,觥筹交错,嘉龄尚不解人间哀愁,用天真的神情,唱出这支歌曲,和今日置身舞厅,苍凉地吐出那一个个的字,有多大的不同!他屏息敛气,听着嘉龄哀婉的歌声:

有一条小小的船,

漂泊过东南西北,西北东南。

盛载了多少憧憬,多少梦幻。

船儿美丽,梦儿旖旎,

穿过海洋,渡过河川,

来来往往无牵绊!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

憧憬已渺,梦儿已残,

美丽的小船,

不复昔日的光辉灿烂。

经过风暴,涉过险滩,

盛满时光,载满苦难,

何时才能卸下这沉沉重担?

经年累月,漂泊流连,

白曰苦短,夜来苦寒,

何处是我避风的港湾?

我已疲倦,我已颟顸,

憧憬已渺,梦儿已残,

何处是我停泊的边岸?

我已疲倦,我已颟顸,

何处是我停泊的边岸?

憧憬已渺,梦儿已残,

何处是我避风的港湾?

歌声结束,嘉龄低低地弯下腰来,对听众们鞠了一躬。转过身子,她迅速地走向后台。纪远抛下了站在一边的舞厅经理,也向后台走去,仓促中,他似乎还听到经理在讨好地说:

“这是她最爱唱的一支歌,非常——非常艺术!”

纪远来到后台,正赶上嘉龄从前面退下来,她低垂着头,显得不胜疲倦。纪远迎了过去,在她的意识还没有恢复以前,他已经用自己的大衣裹住了她,遮住了那可怜兮兮的肩膀。他轻声地说:

“你累了,嘉龄,我来接你回去。你该到一个港湾里,好好地避避风浪了。”

嘉龄愕然地抬起眼睛来,一看到纪远,她什么都明白了。她曾在报上看到纪远和可欣找寻她的启事,尽管那启事无比地吸引她,她却没有勇气把这有着罪恶和堕落的痕迹的身子,带到纪远和可欣的面前。这么多年来,她挣扎过,奋斗过,堕落过直在声色场中打转。现在,她是真的疲倦了。瞪视着纪远,她说不出话来,只觉得眼睛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蒙眬……泪珠滑下了她的面颊,新的泪珠又涌了上来。纪远的胳膊绕住了她的肩头,拥着她,他说:

“让我们回去吧,叫一辆出租车直回台北,四小时以后,我们就可以到家了。”

“我——”嘉龄嗫嚅着,“我还有合同和一些债务。”

“放心吧,都已经帮你弄清楚了。”

“还有——我的衣服。”她想转身去取衣服。

“别管它了!”纪远说,“你还会有新的衣服,旧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埋葬了。”

就这样,他们上了出租车。

“我堕落过,曾经有个孩子,害小儿麻痹症死了。”嘉龄轻轻地说,急于想托出自己最坏的一面。

“我都知道,”纪远打断了她,事实上他并不知道,但他也不想知道,“可是,现在都过去了。”伸头看看车窗外的天空,高漠的穹苍里,几点寒星在闪耀着。他微笑地说:“明天会有太阳。”

车子发动了,向台北的方向疾驰而去。

故事写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不过,把时间延后半年,在纪家,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

这是星期天,一清早,嘉龄就知道家里要招待客人吃午饭。早上,是可欣和嘉龄两个人一起上的菜场,她们买了一条活的鲤鱼,又买了螃蟹和海参。回到家里,可欣亲自下厨,指导阿菊如何如何下锅。小辫子忙着把四个孩子打扮得整整齐齐,真真念念都是一头长发,系着大蝴蝶结,小威小武穿上白衬衫、西服裤,神气活现。纪远也失去一向的镇静,不时在房里绕出绕进。到十点多钟,纪远出去了。十一点钟,他打了个电话给可欣,可欣听完只是笑,雅真坐在一边,也望着可欣微笑,仿佛他们都有种默契和了解。到十一点半,纪远和客人都没来,可欣突然想起忘了买点花来插瓶,似乎花是必不可少的。她对嘉龄说:“嘉龄,去帮我买一束花来,到花店去买,要几朵百合,几朵郁金香和几朵黄玫瑰。”

嘉龄去了,一连跑了好几家花店,都买不到郁金香,使她怀疑可欣是故意要调走她的,最后,她总算在中山北路一家花店里买到了两朵郁金香。拿着花回到家里,一走进门就觉得家中的气氛有些不对,弥漫着一层看不见的喜悦和兴奋。她才跨进客厅,迎面有个男人站在那儿,因为她高举着花束,那男人显然误会了她那把花的意义,他顺手接过了花,对她温柔而诚恳地微笑着。

“嘉龄,谢谢你。”他轻声地说。

嘉龄愣住了,张大了眼睛,她瞪视着面前这个男人,那熟悉的微笑,那熟悉的瘦长身材,那熟悉的一字眉!她张开嘴,半晌,才欢呼地叫:“是你!糊——糊——糊涂鬼!”

一屋子都爆发了欢笑。大家欣然入席,彼此举杯祝福。安排这次见面,使纪远和可欣大费苦心,蒙在鼓里的嘉龄这时才知道胡如苇是上午十时半刚抵达松山机场的。他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国来当副教授。比起以前,他看来稳重而成熟了。

“如苇,”可欣望着他,“为什么一直没结婚?”

“我还在等待。”胡如苇轻声地说,不知是说给谁听的。

饭后,大家聚在客厅里,欢笑是无止无休的,许多故事都发生了,过去了。属于以前的已再抓不回来,属于未来的还可以创造。大家笑着谈着,但是,当话题不期而然地转到嘉文和湘怡身上时,大家就都不由自主地沉默了。只有花园里面小辫子正在教孩子们唱一支歌,歌名是《拉纤行》,歌声里充满欢乐和喜悦:

前进复前进,大家纤在手,

顾视掌舵人,坚强意不苟……

骇浪惊涛中,前进且从容,

无涯终可至,南北或西东……

“一支很好的歌,”纪远打破了沉默,或者人生是一条船,有着漫长而疲倦的航行,但是,‘意志’是自己的舵手,航行能忍……

——全书完——

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五日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