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后记

挥出机械的最高性能。同时也增加了费用,降低了使用效果。比如太空科考,比起发射一艘有人太空船,发射大量的无人太空船显然更有效率。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不行,万一发生什么情况,最终还是需要人类的判断。以目前的技术,机器人以及计算机的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这种有人化的看法是可以得到大家认可的。但这里纠结着两种观点的本质问题:交给机械处理,还是觉得果然还是需要人类(也就是自己)参与现场。假设人工智能得到了高度发展,这个话题也会持续下去的。在本作中,深井零主张“在这场战争中,人类是需要的。”如此主张,并不是因为人类做出的判断优于机械,而是由于迦姆并不了解人类,因为人类会采取不符合逻辑的行为。若被身为敌人的迦姆了解,人类就注定败北。因为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情报。情报、交流、抵触,这些才是这个故事的主题。

或许迦姆就像是菲利普迪克[美国科幻作家Philip K.Dick(出自《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Androids Dream O{Electric Sheep?,1968;电影《银翼杀手》BladeRunner以这部小说为蓝本]作品中的生化人、拟像复制般的东西。看上去它们和人类很相近,但本质上却完全不同。虽然对于人类来说,雪风也是完全性质不同的存在,

但它被视作是可以理解并能相互了解的(或许这只是人类一厢情愿的想法——但是零可以信赖雪风)。但人类却无法与迦姆沟通,用图林测试(Turingtest:在人工智能中,图灵测试是用来检测一台计算机是否具有类似人类思维的方法。图灵测试是根据阿兰·图灵的名字命名的,他是一位英国数学家,他在1940年到1950年间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并设计出最早版本的图灵测试。根据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模仿人类的反应,那么就认为它拥有一定的智能。在图灵测试中,一个人在一间房子里,向另外一间房子里的人或机器提问,但这个人不知道回答问题的是人还是机器,如果这个人根本无法判断出是人还是计算机在回答问题,那么就可以认为计算机通过了测试。)的话,迦姆算是在某方面不够格吧。因为无法交流就是其存在的形态。从迦姆说的“我就是我”的话语中,让人感觉到那些即使能够与人类沟通却无法相互了解的存在们的令人绝望的异质感。

莱姆斯坦尼斯拉夫(LEM stanislam)的《Niezwycaezony》(日版翻译为《砂漠的惑星》)也描写到了人类与无法交流的敌人开战的场面。但在神林长平的作品中,即使对方是异质的存在,也多少存在可以沟通的部分。这个沟通的部分就是“语言”。在迦姆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像雪风一样的机械知性体。它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译(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更加强调了两者的异质性)。在神林长平的小说中,在了解了对方是这样的存在的基础上,不,即使是不能了解,也可以接受它们,让我们感觉到了幽默感。登场人物中(都算不上是正常人吧),没有人会单方面地在那里惊慌失措。

作为意味深长的主题,虽然出场的都是缺乏人情味的角色,不过作为娱乐,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些登场人物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从容不迫的评价,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能为他们还有雪风倾注自己的感情。翱翔在菲雅利星的天际,在驾舱中显示出来的简洁电文的字里行间中,阅读着雪风的意志,我们感受到了壮绝的战斗紧张感。这是通过“阅读”这一行为进行的交流。

※※※※※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当我们正处于日常生活中,其它地方却正进行着现实的战争。同时也伴随着如同菲雅利星的战争一样的非现实感。不能说现实中的恐怖分子像迦姆一样。但看着这场在根本上存在着交流不足的战争,不得不和本书联系起来。虽然深井零说“对人类的战争不感兴趣。”

本书为一九九九年五月,早川书房发行的单行本作品的丈库版